靜電是兩種介電系數不同的物質磨擦時,正負極性的電荷分別積累在兩個特體上而形成。當兩個物體接觸時,其中一個趨從于另一個吸引電子,因而二者會形成不同的充電電位。就人體而言,衣服與皮膚之間的磨擦發(fā)生的靜電是人體帶電的主要因之一。
靜電源與其它物體接觸時,依據電荷中和的機理存在著電荷流動,傳送足夠的電量以抵消電壓。在高速電量的傳送過程中,將產生潛在的破壞電壓、電流以及電磁場,嚴重時將其中物體擊毀,這就是靜電放電。
A。 接觸分離起電
任何兩個不同物材質地物體接觸后再分離即可產生靜電,當兩個不同物體相互接觸時就會產使得一個物體失去一些電荷如電子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使其帶正電。而另一個物體得到一些剩余電子的物體而帶負電。若在分離的過程中電荷難以中和,電荷就會積累使物體帶上靜電,所以物體與其它物體接觸后分離就會帶上靜電。
B。 摩擦起電
實質上摩擦起電是一種接觸又分離的造成正負電荷不平衡的過程。摩擦是一個不斷接觸與分離的過程。因此摩擦起電實質上是接觸分離起電,而產生靜電的普通方法,就是摩擦生電。材料的絕緣性越好,越容易是使用摩擦起電。
摩擦起電是一個機械過程,依靠相對表面移動傳送電量。傳送的電量取決于接觸的次數。表面粗糙度濕度,接觸壓力,摩擦特性以及相對運動速度。一個人或一輛車所能帶來的電量的電壓值大程度上由它們的電容決定。
C。 感應起電
針對導體材料而言,因電子能在它的表面自由流動,如將其置于一電場中,由于同性相斥,異性相吸,正負離子就會轉移。
D。 傳導起電
針對導電材料而言,因電子能在它的表面移動,如帶電物體接觸,將會發(fā)生電荷轉移。
國家標準中定義:靜電放電是具有不同靜電電位的特體互相靠近或直接接觸引起的電荷轉移,一般用ESD表示。ESD會導致電子設備嚴重損壞或操作失常。
靜電對器件造成的損壞有顯性和隱性兩種。隱性損壞在當時看不出來,但器件變得更脆弱,在過壓、高溫等條件下容易損壞。
ESD兩種主要的破壞機制是:由ESD電流產生熱量導致設備的熱失效;由ESD感應出過高電壓導致絕緣擊穿。兩種破壞可能在一個設備中同時發(fā)生,例如,絕緣擊穿可能激發(fā)大的電流,這又進一步導致熱失效。
除容易造成電路損害外,靜電放電也容易對電子電路造成干擾。靜電放電對電子電路的干擾有二種方式。一種是傳導干擾,另一種是輻射干擾。